破解“宝山”三生三世之迷!用文字和图像讲述宝山地名背后的岁月故事

作者:规划宝山

“嘉定”的“宝山”为何在浦东的高桥?

明朝永乐之后,如果有嘉定方士因为机缘巧合,穿越到2020年,他估计会有点儿晕:咱们嘉定的“宝山”啥时候落在了浦东高桥?隔壁好邻居为啥叫宝山区却没坡没土的,岂不名不副实?

情况看起来有些蹊跷难解,但历史告诉我们,沧海变桑田那不是神话,只是我们活得不够长。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说说那“宝山”的三生三世。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加轻松明白,小编将这次要说的宝山区划故事分为:脱胎史-第一次瘦身史-回弹史-第二次瘦身史。

脱胎史

“宝山”作为行政区名称的横空出世。话说永乐皇帝赐名之后,“宝山”这座神仙山就火了,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根据一些文献记述,它的基部以巨木为桩,上垒大量石块和泥土而成,四季嘉树成荫,花竹掩映;顶巅不仅有设计巧妙的用于导航的烽堠,还造了观音殿、龙王庙(这样的功能组合对于要出海的壮士们而言,确实有出海必胜的鼓舞作用)。各位可以展开丰富想象,春秋时节,日光如旭,游人如织,才子佳人拾级而上,共眺千帆过尽,那图景真真煞是好看。

当然,宝山烽堠也没有忘记本职工作,“昼则举烟,夜则明火”,为当地航运贸易发展保驾护航很多年。在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它还成为了官方指定的主航标,绝对的史诗级高光时刻!

但细细思量一下,生活总是给它一些,又不给一些。永乐皇帝除了御赐宝名之外,并没有给它搞个正式名分,圈地立县。于是我们从明朝地图看到的情况是这样滴:

图片来源:根据《上海地图集》(1997年)自绘

补充一句,宝山烽堠的出现,不仅促进航运贸易,还助推了当地海防建设的发展。新版《川沙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年(1576年)右参政兵备王叔杲筑城于‘宝山’之西麓,两年建成,为宝山城。城周长495丈,高2丈6尺2寸,四门皆建楼。敌台、窝铺、吊桥、护城壕等俱备,系明代海防驻兵之所,驻军2千名左右。” 折算一下数据,估算守城规模有15公顷左右,大抵和三个宝乐汇占地面积相当。

但是大家注意,不要一看到“城”就激动,这个“宝山城”只是一个在嘉定县境内的小小军事守城,不是行政概念,也不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宝山在大明王朝只是苏州府嘉定县的一座烽堠,宝山城只是小小的守城。

令人惋惜的是,城定六年之后的某个夏日,狂风暴雨,巨浪翻腾,海水冲垮土堤,万历十年(1582年),伫立整整170年的“宝山”坍入海中。宝山城在时淹时现中挣扎了八十七年,终因明朝闭关,年久失修, “陆续坍毁,士军流徙,海水日进”,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随 “宝山”而去。至此,“宝山”的形已散,而芳名残存民间,当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座标志着明朝海运顶峰时期的丰碑,永远视其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象征。

岁月悠悠,历史把“宝山”捞的重任郑重地交到了清朝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的手里。话说清朝时期的江南,那就是一个大金库,这也是清朝皇帝老喜欢下江南转悠的重要原因。按照两江总督查弼纳的原话讲:“江南赋税甲于天下,苏州、松江、常州3府所属1州12县赋额很大,一县银米多者40余万两,少者也不下二三十万。”但他同时吐了一肚子苦水:“纳户零星,款项繁杂,征收困难,加以讼事纷烦”,“大县繁剧难治”,提议将1州12县各分为二。

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是年有不少新乡县纷纷诞出,其中一个就位于嘉定县东部。清政府遍稽群籍,寻访乡里,终于把“宝山”这个当地代代相传的名字赐给了他。从此“宝山”从一座烽堠的名字变为了县名,“宝山”正式成为行政区名就始于这一年(1724年)。

(小测试:宝山建制100、200、300周年分别是哪一年?)

宝山新县与嘉定县同城而治,隶属于江苏省太仓州。建县时,县境东、北至长江,南至今闸北天目路,西至嘉定交界的界泾、杨泾,东南至黄浦江以东高桥一带(宝山烽堠遗址就位于高桥),西南至真如地区,面积419.97平方公里。好大一片地!基本格局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根据《上海地图集》(1997年)自绘

至此,宝山的脱胎史就说完了,小小总结一下:从明永乐十年(1412年)嘉定建烽堠到万历十年(1582年)坍没,再到雍正二年(1724年)嘉定析出立县赐名“宝山”,烽堠遗址由嘉定入新县宝山。新县名名副其实,然烽堠在那时已不复存很久矣。

第一次瘦身史

看官们接着又会问,就算是遗址也应该在宝山,怎么又跑到浦东去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讲宝山的第一次瘦身史。

话说这宝山自建县之后两百余年来,虽屡有隶属关系微更,但体型一直保持得比较好,毕竟是苏州府的远郊地区,变来变去也没有太大意思。那时候的上海,也只是江苏省松江府的一个郊区县,城北以虬江为界,与江苏省太仓直隶州的宝山县隔江相望。作为两个府的远郊县,宝山、上海两县虽赶不上吴县、华亭,但也渔歌互起,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此时的区划分布情况基本如下图:

图片来源:以1909年编制的《松江府属全图》为底本,结合其他地图集自绘

图中除嘉定和宝山两县属苏州府,其他八县均属松江府。

乡村宁静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被打破,两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开始出现分化。上海县这边被迫开埠,而宝山县的吴淞口则成为国内外船只进出上海以及长江的主要通道和锚泊转运地。被迫开放口岸实乃国之大耻辱、大不幸,但列强引入的资本、技术和城市管理经验也让上海这个小县甩开众多兄弟好几条街,很快成为中国的贸易中心。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1864—1894年),上海年均进出口贸易已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进口占六成以上。此时的上海已从传统农耕经济下的小县城逐渐演变为中国最大的城镇。

尝到租界甜头的各国列强,对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扩张之心与日俱增。它们“内”大举扩大上海租界范围,至1899年公共租界最后一次扩张时,公共租界已北抵武进路、虬江一带;“外”则妄图将临县的宝山吴淞也辟为新租界。

面对入侵势力的不断扰动,清政府、当地绅商、老百姓也不能干瞪眼啊,纷纷谋篇布局,积极采取措施。按照当时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都有权雨露均沾,谁都不得侵占,所以清政府赶紧抢在外国列强之前,先主动开放了吴淞(1898年),这也是我国历史第一次自主开埠,史称“吴淞开埠”。1897年之后,又相继开通淞沪和沪宁铁路, 时属宝山的闸北乡成为服务上海的铁路交通枢纽。闸北士绅为了抵制外国侵略者扩大租界的企图, 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创办上海第一商办的市政机关一一闸北工程总局。上海老百姓因为租界的挤压,开始往租界之外地区转移,硬生生地把两县交界一带搞成了人口比较稠密的居民区。可以讲,宝山因为上海开埠引发的外溢效应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这也为十余年后的析出瘦身埋下了伏笔。

民国16年(1927年)春,国民政府启动宏图大业,决定成立上海特别市,把上海改造成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多功能港口城市。为了预留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上海县和宝山县环租界的膏腴之地尽收囊中,宝山县属的闸北、吴淞、江湾、殷行、彭浦、真如、大场、杨行及宝山烽堠遗迹所在的高桥等乡因此划归市区。

消息传来,宝山县各界人士认为县境缩小,经费锐减,难以维持,推派代表奔走请愿,问题持续一年有余。民国17年(1928年)春,国民政府特派蔡元培、蒋作宾、李烈钧、王世杰等会同民国江苏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商量决定,大场、杨行两乡暂缓划归市区,其他7个乡市从同年7月1日起,正式划入上海特别市范围,占当时划入总数量的四成有多。此后,大场也在1947年划入上海版图,但杨行还继续留在宝山县。大概示意如下:

图片来源:以1909年编制的《松江府属全图》为底本,结合其他地图集自绘

这次区划调整,对宝山区划而言应该是一次不小的打击,面积直接打对折不说,还导致烽堠从此也与宝山区天各一方;但从另一方面看,也算是助力宝山纳入上海,迈向现代城市的第一步。

短暂反弹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对于上海的经济采取不发展、不扩建、一般维持的态度。认为上海可以作为一个商港,但不宜成为一个大的工业基地,不再新建、扩建工厂企业,考虑到国防需要,上海的工厂应内迁,城市人口应疏散200—300万人,区划也没有进行太多调整。具体见示意图:

图片来源:以1909年编制的《松江府属全图》为底本,结合其他地图集自绘

但是到1958年的时候,国家发展导向发生变化,国务院批准将历史上与上海关系密切的上海等10个县从江苏省相继划入上海市。这是上海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奠定了今天上海市行政区域范围的基础。这次重大调整也让宝山真正成为了上海的一部分。原先纳入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也因为宝山县与北郊区的合并,而重新成为新宝山县的一部分,全县面积扩大为443平方公里(又是好大一片)。具体见示意图:

图片来源:以1909年编制的《松江府属全图》为底本,结合其他地图集自绘

值得关注的还有原属宝山的高桥乡(谁让它的地里有我们心心念念的宝山烽堠遗址呢),在这次区划调整中纳入到新设的浦东县版图,但建县三年即被撤销,宝山烽堠遗址随高桥入川沙县。

第二次瘦身史

反弹之日便是瘦身之时。刚长了没几两肉的宝山,两年之后又开始了兢兢业业的减肥行动,小编谨呈动图,以证所言非虚。其中包括:

1960年划出吴淞镇及薀藻浜以南长江路两侧成立吴淞区,1964年吴淞区并入杨浦区。1980年以后因宝钢建设需要,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宝钢地区办事处基础上,重新成立吴淞区,将宝钢地区办事处管辖的行政区域和宝山县城厢镇,以及宝钢与吴淞之间的部分区域划归吴淞区管辖。

1984年划出江湾、五角场两镇和南部地区部分农村归虹口、杨浦、闸北、普陀等区。

1988年1月,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建制,建立宝山区。

1989年11月,五角场乡划归杨浦区。

1992年9月,彭浦乡划归闸北区。同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时,宝山烽堠划入高桥镇保持至今。(小编赶紧拿出计算器算了一下,宝山烽堠从嘉定最终落户浦东新区的高桥镇,整整用了580年。)

1997年9月,辖区内原江湾机场8.6平方公里和共康小区部分区域分别划归杨浦区、闸北区。

2005年5月18日,长兴乡、横沙乡划归崇明县管辖。

2005至今,宝山区划已稳定保持体型15年。

宝山第二次瘦身史是上海自1958年划入10个县之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一个缩影。

话行至此,宝山烽堠的谜团已经完全揭晓,宝山的区划变迁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

回首宝山立县以来近300年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宝山特有的开放务实、自强坚韧之人文精神。宝山的变迁始于本土自强,立在与古为新。自建县三百年来,不论是宝山锋堠引航万轲争流,吴淞扛起大旗毅然开埠,血腥淞沪以死相拼,还是为上海工业、宝钢建设献上洪荒之力,多少艰难险阻,宝山人民都始终乐观积极,满怀希望,在向海而生,自强不息的光明大路上狂奔,从未停歇!

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以宝山之精神扛起新时代的重任,让绵延传承300年的宝山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宝山因我们变得更美好,我们因宝山变得更幸福!

最后附上一张全市区划图,这是历史造就的上海版图,也是我们描绘美好未来的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