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公布了全国213个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名单,其中上海静安赫然在列。上海市卫健委为此举行新闻通报会,深挖、推广静安公立医院改革成果。
被“点名表扬”,
上海静安区的医改成效,
让老百姓到底有哪些获得感?
今天,静宝来“揭秘”啦!
智慧医疗+服务
数据代替患者“跑路”
坐在家里点点手机预约专家,提前10分钟出家门面诊医生,15分钟问诊完成窗口取药回家,这样的理想就医方式已经在静安区所有的一二级医院全面推行。健康静安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互联网+服务”的就诊方式,让居民看病再也不用大清早去排专家门诊了。健康静安微信公众号已经覆盖“智能导诊、预约就诊、健康档案、妇幼保健”等多个功能服务项目。
2020年,静安的智慧医疗服务在疫情之下深入开展,彭浦新村街道社区的签约居民就率先享受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捷服务。打开手机,点点视频连线家庭医生,问诊开药之后医保卡结算,之后药品配送到家,这样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让家庭医生凭借一部手机接诊病人。手机上问诊、开药、病历书写、前置审方、付费一站完成。同时,医生还可以通过电子健康档案,随时查看患者在全市诊疗机构就诊的历史病历,并根据线上复诊的情况开具处方,实现了让数据跑路,医疗服务“零接触”,让居民足不出户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
“康复医联体”
贯通百姓“刚需”通道
老龄化社会导致慢性病“井喷”,为满足居民对康复医疗的需求,静安区在医改中创新推出“康复医联体”模式,贯通了三级、二级、一级医院的医疗资源,为患者从治疗到康复,直至最终回归社区搭建通道,打通了居民康复的“最后一公里”路,成为了“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之一。
静安区“发挥区域康复优势,全面落实康复分级诊疗”举措,建成了“华东医院—静安区康复医疗联合体”。以华东医院为龙头,第三康复医院、第四康复医院为平台,联合区域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形成了“治疗—康复—社区和家庭”的医疗服务链。
在康复医联体环节中,第四康复医院建立了转诊病人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医联体内符合康复专科机构收治的转诊患者就诊、入院。第三康复医院则形成了一条腰痛病特色的分级诊疗服务链。而各基层医疗机构也各展所长,建立特色社区康复管理,努力成为机构康复的延伸。
目前静安区和辖区内所有三级医院都建立了医疗联合体,形成南、中、北区域医联体并进,专科医联体为辅,专科联盟为补充的区医联体网络格局。
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
“跑步”前行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公布,本市9家医疗机构顺利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其中静安区中心医院占得一席位置。这是静安区中心医院经历7年努力奋斗、蜕变升级的成果,也是区级医疗机构扎根居民身边,提升医疗品质的有力实证。
在升级过程中,静安区中心医院不断探索定位患者实际需求,对自身管理、医疗、护理、药事、院感等各项工作全面升级。“静中心”还依托“华山”优势,进一步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先后引进了华山医院手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康复科、皮肤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感染科、超声科等30余位专家来院担任学科带头人及科室负责人,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
现在,静安区中心医院已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1个(中医针灸科),市级重点专科7个(手及上肢外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中医骨伤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学)。建有科技部备案生物样本库1个,具有医学神经生物学特色的中心实验室(暨国家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中心)1个,大大增加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也切中居民实际需求,老百姓就医看病更加优质便捷。
2020年,静安区还将进一步推进闸中心、市北医院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对照市级标准努力成为较高水平的综合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中心。鼓励三二级医院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居民就医“双下沉”,实现基层服务能力和医疗宏观效率“双提升”。
医改成效惠民生
深化改革再谱新篇
“十四五”是静安区打造“国际静安 圆梦福地”的关键时期。
下一步静安区将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积极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加大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支持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康复医疗的体系建设。
加快妇、儿等短缺学科建设与配置,以及综合医院向康复医学、老年医疗、老年护理院转型,形成以区域医疗中心、各级各类公立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网络,同时依据《静安区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建立覆盖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分二级医院的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继续推进智慧医疗服务。
记者、图片:王文瑛
编辑:陈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