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水马龙的上海延安路高架一侧,有一处闹中取静的场所,今天老成都北路7弄42号-44号就是中共首所平民女校的旧址,当时这里是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
20世纪初的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工业的主要发源地,工人阶级相当集中。这里纱厂多、烟厂多,自然女工也就多,可是因为旧社会女性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妇女运动的开展举步维艰。陈独秀和李达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认为,工人运动中急需妇女干部领导妇运工作,适应革命需要。因此,提高女性文化知识水平,提升女性革命觉悟的女子学校建立迫在眉睫,平民女校也由此运应而生。
由长宁区图书馆与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四史主题学习”系列讲座(第二讲)邀请到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杨绣丽老师为大家分享平民女校的建校始末,今天杨老师将为大家讲述从平民女校中走出来的几位杰出女性的故事。
(从左至右)丁玲、王剑虹、王会悟
1918年,20岁的王会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进入外国教会所办的湖州湖郡女塾攻读英语,她最喜爱的课外书本是《新青年》杂志,于是就大胆给刊物主编陈独秀等人写信,表示赞成提倡白话文,拥护刊物所宣传的思想。陈独秀在回信中高兴的写道:“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影响到教会学堂了”;
1919年,16岁的川妹子王剑虹跟随父亲来到上海,早年参加同盟会革命工作的王剑虹之父给女儿起名的来源于龚自珍名诗“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这个当时刚到豆蔻年华的女孩很快将在上海展露出如剑如虹的才华;
1921年春节,18岁的丁玲在老家重逢曾经是湖南第二女师同学的的王剑虹,当时对学校封建保守气氛不满的丁玲在王剑虹的鼓励下,决定去上海“寻找真理,去开辟人生大道”,在她的心里有一只小鸟歌唱着反抗之歌,即将飞向未来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
在平民女校的校史与学生中,有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譬如著名女作家丁玲,被誉为“中共一大卫士”的王会悟,后来成为瞿秋白夫人的王剑虹等,她们是如何进入平民女校并走上革命道路,今天的视频讲座中,杨绣丽老师就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主讲嘉宾
杨绣丽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创联室副主任。兼上海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上海诗人》杂志副主编。出版作品十三部。曾获第15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类奖、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比赛一等奖、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等奖项。
相关阅读
《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
杨绣丽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由长宁区图书馆与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长图“云上讲堂·四史学习”第二讲邀请到上海作协创研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绣丽老师为大家分享平民女校的故事。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虽然时间不长,却从此走出了一批杰出的女性革命家,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来源: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