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丨《教学勇气》:老师,你认同自己吗?

要激发心中的潜能,最基础、最有效的一个策略和路径就是认同。

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写给教师的一本好书,讲的是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一名有勇气、有专业才干、能够提供优质教学的教师。

我已好久未曾读到一部如此绝妙地书写教育的杰作。帕尔默合情合理地提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可过度地依赖教学技术,而要着重营造尊重和发展师生的“心中潜能”的学习环境。现在我们该牢记,教育中举足轻重的正是教师心中的那个“本人”,帕尔默有力地论证了这一点。

——《教师》杂志

关于认同的六个维度

文 | 王水发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着这样一些概念:优质教学、自我认同、恐惧、悖论、共同体、伟大事物、新专业人士,等等。

说到优质教学,我们过去的探讨比较多地集中在技术层面。于是,在创新教学方法、艺术、策略、工具等方面,我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

但是帕尔默认为,我们不能停留在技术这个层面,而要激发自身和学生两方面心中的潜能,要关注自身的心灵。

所以,这本书的书名还有一个副标题:漫步教师心灵。那么,如何来关注教师的心灵、激发心中的潜能呢?

帕尔默在书里谈到了很多关于激发心中潜能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认同。也就是说,要激发心中的潜能,最基础、最有效的一个策略和路径就是认同。

关于认同,我的理解有六个维度。第一是教师的自我认同,第二是学生对教师的认同,第三是社会对教师的认同,这三个认同是第一个层次。

与此同时,教师要认同学生,认同所任教的学科,这两个认同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便是相互认同、相互信赖。

如此三个层次、六个认同,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心中的潜能,包括教师和学生。

01 关于自我认同

我们都知道,自我认同的前提是正确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同的结果是心态积极而平和,是进一步自我完善,进而自我实现。

但自我认知有时候也会有偏差,有可能会导致自我否定。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能就会消极、悲观,甚至会走向自我放弃。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说,和大家作交流分享,有的时候效果特别好,那说明我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自我完善到自我实现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但有的时候效果却非常糟糕,究其原因,这与当时的环境、氛围、错误的自我认知以及消极的心态等有直接关系。

在这本书的第132页,帕尔默的一句话教了我们一招,他说:“要成为一名不断进取的教师,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他人回应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坚持自我认同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重要基础。

02 关于学生认同

学生对教师的认同自然能强化教师的自我认同,进而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走向自我实现。

而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往往以教师的自我认同为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自我认同才有可能获得学生认同。正如教师自我完善,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完善。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教师自我认同,学生就一定会认同教师吗?未必。那么,教师除了要自我认同,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条件才能得到学生认同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它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在这里我只想说,学生认同对于激发教师心中的潜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03 关于社会认同

在《教学勇气》的第111页里面有一句话:“我们只要转向内心,就能返回家园。”

返回家园当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状态。但是,我们怎么样才能转向内心、返回家园呢?我们能够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外部支持呢?

“教育体制怎样支持教师的内心世界?应该指望教育体制支持教师的内心世界吗?”帕尔默在这本书的第36页里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时,帕尔默又说:“如果学校不能支持教师的内心世界,岂能教育学生?”

这就说明,教师得到社会的认同、政府的认同、教育体制的认同以及学校行政的认同,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这当然也说明,社会应该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应该自尊自信、自我认同。

帕尔默强调,教师既要得到自我认同、学生认同、社会认同,也要认同学生、认同学科。

他在这本书里面提出了“三个认识”,即要认识自我、认识学生、认识学科,还提出了“三个倾听”,即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学科的声音。

04 关于认同学生

在本书的第88页,帕尔默说道:“学生之所以会在课堂上变成活死人,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把他们当作活死人的教法。”

他在第94页里面又说,“一个优秀教师甚至能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在第98页里他还说:“优质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款待,而且总是一种主人比客人收益更多的款待。”

如此说来,教师认同学生、款待学生,对于成就学生、得到学生认同、实现优质教学乃至于创造美好世界,都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04 关于认同学科

帕尔默说,“对学科的激情造就出色的教师。”(第195页)他提出,教学应该有三个模式,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第二个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有一个是以主体为中心。

他说的这个“主体”,我的理解是指教与学的主题,或者是指学科问题,或者就是学科本身。

他把这个“主体”称之为“伟大事物”,并认为要以这个“伟大事物”为中心,我们的优质教学才得以实现。

他在这本书的第205页里面说道:“将伟大事物置于注意的中心,由此带来的好处不仅涉及道德也涉及才智。”也就是说,将伟大事物置于注意的中心,不仅能够提升道德水平,也能够让人变得更聪明、学业更优秀。

他在第177页里面还说:“当我们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激发了我们的美德。”如此看来,帕尔默非常强调认同学科,以至于要把这个“伟大事物”看作是一个“神圣化的世界”。

说了这么多的“认同”,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佐藤学的两本书,一本是《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还有一本是《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这两本书对我影响也很大。看完这两本书以后,我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一直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优质教学中的学生一定具有两种状态——积极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课堂对话,而积极的课堂对话以积极的自我认同为前提和基础。

积极的自我认同包括认同自我、认同学习、认同相互学习的伙伴、认同自己的教师;积极的课堂对话包括与书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我对话。

06 关于相互认同、相互信赖

相互信赖是更高层次的相互认同,是更高境界的人际关系。建立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所有优秀教师的追求,是所有优质教学的基础。

在本书中帕尔默介绍了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学者——拜瑞克和施耐德,这两位学者有一个观点:“互信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第19页)

这里的“互信”首先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信”,但不止如此。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当中,我认为应该建立六个“互信”,那就是:教师与行政人员的互信、教师与教师的互信、教师与家长的互信、教师与学生的互信、学生与学生的互信、学生与家长的互信。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相互信赖的共同体,“互信”和工作业绩之间同样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拜瑞克和施耐德还说道:“从政策层面,我们要经常留意,学校的每一项新举措对校内人际关系的互信是促进还是损害。”

说到这里,我想作一个简单的小结。“认同”是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这本书里的一个重要观点,自我认同、自我完善是成就优秀教师、实现优质教学的一个重要路径。

其内在的逻辑是,有了自我认同,教师才能够形成一个内在完整的自我,才能够拥有一个自信平和的心态,才能够汇聚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从而拥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勇气”。

这种“教学勇气”,是一种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勇气,一种尽心尽力坚持创新的勇气。

其实,教学勇气来自自我认同,来自内在完整,来自自信平和,从而汇聚力量。

那么,学习勇气、生活勇气、工作勇气、领导勇气、管理勇气、服务勇气,等等,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转载于《教师月刊》2020年4月刊,有修改。

相关阅读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20周年纪念版)

[美]帕克·帕尔默 著

方彤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水发,教育学博士,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督学,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深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