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 | 诗人的天赋是爱他的祖国和人民——《闻一多全集》出版

朱自清: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

郭沫若:对于《周易》《诗经》《庄子》《楚辞》这四种古籍,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吴晗:这本集子,说出了闻一多先生一生的思想历程,他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强烈的正义感。

叶圣陶:闻一多先生被反动派看作死敌,他当然是咱们的英雄;反动派消灭了他的肉体,咱们就得拥护他的精神的永生——包括他的道德和文章。

去年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对国人而言可谓耳熟能详。不少人都知道,这首歌出自闻一多先生的同名组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

写于1925年,闻先生26岁时的这组现代诗,展示了他作为新诗创作者的诗人身份。诗人,虽然不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闻一多,却是闻一多先生一生钟爱的身份。在他曾经任教的清华大学校园内,他的雕塑下便刻有他曾说过的这句话:“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清华大学闻一多像

在组诗《七子之歌》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

可见创作此组诗,其冲动来源于闻先生对祖国的热爱,而其灵感则来自古老的《诗经·邶风·凯风》。

热爱祖国与人民的20世纪的诗人闻一多与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常常产生共鸣与回响,他因此有了另一个身份——古典文化研究学者。

非常了解闻先生的清华同事朱自清先生在《闻一多全集》的序言中说:“可是他觉得做诗究竟‘窄狭’,于是乎转向历史、中国文学史。……那么长的年代,那么多的人和书,他不得不一步步地走向前去,不得不先钻到‘故纸堆内讨生活’,如给臧(克家)先生信里说的于是他好像也有了‘考据癖’。”

他如今留下的学术著作,其研究范畴从尚未产生文字的远古时代一直到唐代。在《闻一多全集》中,《古典新义》展示了他扎实的小学功底,以训诂考据来研究《易经》《诗经》《楚辞》等;《神话与诗》则中学西学并举,引用西方近代的神话学、人类学方法研究远古中国的神话传说;《唐诗杂论》部分则尽显他的诗人本性,以独特的诗人立场解读中国诗歌的创作高峰——唐诗。

西南联大合影图

(二排左二朱自清,左四闻一多)

在这些多才多艺的诗人与学者面貌之内,是闻先生嫉恶如仇、热情似火的灵魂在《闻一多全集》的《书信》部分,在写给父母、妻子、友人的信中,我们能看到他作为平凡人的多情,而这性格到了特殊的时刻必然爆出灼热的火光,其凝结成文字的代表,便是《杂文》部分中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最后的演讲》。

与妻子高孝贞

朱自清先生在《闻一多全集》的序言最后感慨:“其实他自己的一生也就是具体而微的一篇‘诗的史’或‘史的诗’,可惜的是一篇未完成的‘诗的史’或那首‘史的诗’这是我们不能甘心的!”

《闻一多全集》是在闻先生罹难后,由四位著名学者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组织编订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一部“残书”,一方面因为时局,有些零散的文章和绘画、设计、篆刻等其他艺术作品未能收入,另一方面我们遗憾再也看不到闻先生未写完的篇章了,他在古典文化研究方面更多的天才构想无缘得见但不得不说,与其他完整的名人文集不同,这部书的另一半由闻一多先生的精神补全了叶圣陶在《闻一多全集》的跋中说:“闻一多先生被反动派看作死敌,他当然是咱们的英雄;反动派消灭了他的肉体,咱们就得拥护他的精神的永生——包括他的道德和文章。”

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再次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与文字,阅读他对吾国与吾民的热爱,便是使他的精神得以永生的最好方式。

上观号作者:世纪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