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人青春志:勇担时代重任,才是后浪追逐的方向

一个枕套,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音同字不同的名字;一年的支教生涯,留下的是永远的牵挂......6月9日,同济大学举办“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报告会。这场思政大课,主讲人有杨浦区中心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还有辅导员与研究生。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告诉青春同龄人: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这场报告同时还通过同济大学官方b站、抖音、快手和微博平台进行了直播,收看人次达13.8万。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静,在援鄂过程中担任杨浦区中心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武汉雷神山医院c3病区护士长。她展示了一个雷神山医院的枕套,上面密密麻麻签着的名字,记录着在援鄂惊心动魄的48天里的每一个故事。她和她的团队团结互助,贴心照顾,救治病人,用初心真心、大勇大爱谱写了一首“最美逆行者”之歌。

图为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静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马明杰,是河南省中水寨村最早加入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学生,同时助力家乡脱贫攻坚,把课堂搬进每个贫困户家中。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冲锋一线,他说:“非常时期,我们没能返校,但在家乡的土地上仍会尽最大努力发光发热,用我们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他的事迹在央视新闻中也被点赞。

图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马明杰

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一直以来是同济人的优良传统。去年3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王梦霓跟随同济大学支教团踏上了前往甘肃定西支教的征途。在那里,她看到了孩子们稚嫩的笑脸、求知的眼神,感受了孩子们坚韧的精神,体会到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一批批同济青年深入西部、扎根基层,在西部这片土地上绽放青春的光芒!王梦霓的留学生也走上了支教讲台,他的课堂里有哈萨克斯坦的手抓羊肉,印度的泰姬陵,莫桑比克的港口经济,为孩子们展开了一幅世界的画卷。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王梦霓

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丹霞则是同济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曾支教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团结中学。除了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她也常常给学生们分享自己和外面的故事,用美好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

据悉,从2002年第一批辅导员奔赴定西支教,至今已有40批222名辅导员到定西、渭南开展支教和挂职锻炼,共教授课程11000多节次,受教范围达到180余个班级、7000余名学生;亦有107名优秀的同济学子通过西部计划先后赴西部地区基层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同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丹霞

当天,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昱昊也分享了参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进度管控工作的经历。他所参与的课题组先后在北京现场驻扎超过500天,在北京最冷的时刻,他们依然登上了航站楼的屋顶进行现场踏勘。这座宏伟工程包揽了多项世界之最,彰显着“中国力量”。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硕士研究生贺易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合作条约运营司实习时,身怀理想的他,积极投身于国际事务,牢牢地把发言主动权攥在自己的手里,不断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一次次让世界记住这就是新一代中国青年的模样。他说:“在祖国亟需国际化人才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股坚强的’后浪‘,立足国际视野,把服务国际组织、国际机构作为新的人生发展方向,在全新的岗位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硕士研究生贺易诚

据悉,多年来,同济大学倡导、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用专业智慧对接国家战略、用科学研究助力社会发展、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服务国计民生。一批批同济人秉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情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青春之名,扛起时代重任。

记者:刘文婷  主办方供图

上观号作者:东方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