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是中国经历大动荡、大转型的时期。嘉定的医者众多,他们投身于传承医药、造福乡里,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使命中。今天,这些医者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个符号。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对当时对后世有怎样的价值?我们又为什么要记得他们、了解他们、探寻他们?《大医精诚》用影像重现这些医生,给符号填充内容和意义。
值此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温嘉定名医系列专题片《大医精诚》的精华部分,感受牛惠霖、葛成慧、陈邦典、张昌绍、朱春霆、陆瘦燕、陈龙七位医者的仁心仁术与大爱无疆。
张昌绍(1906~1967)
张昌绍,1906年出生在嘉定望仙桥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
他14岁进入苏州树德医院当学徒,白天工作,晚上自学,用4年的时间修完了全部中学课程。
1928年,他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
1937年,张昌绍考取公费留英。
194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随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进修。
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他谢绝美方的挽留,毅然回国。跟随母校上海医学院内迁重庆,成为药理学副教授。
他写成《磺胺类化学治疗学》和《青霉素化学治疗学》,对当时国内医药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46年,40岁的张昌绍被升为一级教授,全面负责药理学教研室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当时上海医学院16位一级教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张昌绍一生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和参考书被誉为中国药理学的经典著作。
他是一位卓越的药理学家,致力于培养药理学师资与科研人才,对中国药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开拓和奠基作用。
上观号作者: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