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北外滩 | 景林堂百年记 • 缘起

景林堂百年记 • 缘起

▲ 景灵堂外景 (蔡雯婷 摄)

基督教景灵堂,原名景林堂,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昆山路135号,原属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

1860年,美国监理公会派林乐知来沪传教。林乐知到上海后,在虹口一带购置大片土地,以昆山路为中心,北至海宁路,南至塘沽路,东西直抵吴淞路与乍浦路,面积40余亩,作为传教的根据地。1882 年,他率先在昆山路创办中西书院,又开设印书馆,建造书院教师与传教士的住宅;同时兴建大批的公寓楼房,出租给居民居住。

▲林乐知( 1836-1907)

监理公会除了在沪传教以外,还向南翔、七宝、昆山、苏州等地拓展福音事工,并且建立了多个教区。至1886年,监理公会在华传教已初具规模,同年11月17日,在上海昆山路中西书院对面的林乐知住宅,宣布成立中华监理公会,并举行了中华监理公会第一次年议会。

中华监理公会在上海划分两大牧区,以昆山路为中心的区域是其中一大牧区。教堂就设在中西书院大楼的底层,也称作中西书院的传教站。教会早期的信徒主要是中西书院的师生及其家属以及附近的居民。林乐知为首任主任牧师,以后是潘慎文和葛赉恩。当时的主任牧师又是中西书院的院长。那时,教会与学校是合在一起的,兴办学校是传教的一个事工。

▲景灵堂内景

1901年,中华监理公会在苏州开办东吴大学。1911年,景林堂主任牧师葛赉恩被派往苏州任东吴大学校长,中西书院随之改为东吴大学第二附属中学。1915 年,第二附属中学利用教室在夜间开设法律学科,定名东吴法科。1919年,经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东吴法科改为东吴法学院。1935年,东吴法学院归入东吴大学,改称东吴大学法学院。

东吴法学院因其基督教办学的理念而一举成名,教学地位一再升格。自从创办学校以来,这里人才辈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法学界人才。从1930年代至1990年代,国际法学院共有数位中国籍法官,从顾维钧开始,直到 1997年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法官李浩培,都是东吴法学院的教授或学生。抗战胜利,中国赴远东军事法庭的法官、检察官、顾问等,几乎全都来自东吴法学院。当时,在法学界有着“北有朝阳,南有东吴”之称。

1920年代初,教育政策要求宗教与教育分开,又因教友人数不断增长,在东吴师生及中西教友的捐助下,于1922年,中华监理公会在东吴法学院对面,兴建了一座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冠名景林堂,以示景仰林乐知之意。新堂于1924年元旦竣工落成,由新派来的主任牧师江长川主持献堂感恩礼拜。

▲ 1920年代的景林堂

未完待续

故事选自《往事》,由虹口区档案局提供。

文 / 余江

讲述人 / 陆强

视觉 / 安安

上观号作者: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