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市民过浦江!这些上海已消失的轮渡老照片里,有您的回忆吗

20世纪初,黄浦江上的义渡小船

图片来源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奔流不息的黄浦江孕育了大上海,航运业依靠着纵横的水系而延伸,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

轮渡是上海航运和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亦是城市演化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浦东开放开发。“乘摆渡船”,这种独特的交通方式曾经深深影响着上海人的生活,声声汽笛声夹杂着人间百味,那是属于几代上海人共同且难忘的记忆。

百年轮渡 城市记忆

01

浦西和浦东,黄浦江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十分深远,宽阔的江面对两岸的交通往来产生了制约,渡船便应运而生。

元、明时期,上海地区已出现渡运。1840年,上海的渡运网络基本形成。黄浦江自闵行以下已有越江渡口20多个,张家塘渡、龙华渡、草庵渡、周家渡、高仓渡、南仓渡、北仓渡、永济渡、张家浜渡、老白渡、陆家渡、杨家渡、关桥渡、宋家港渡、白渡、芦子渡、桃树渡、下海渡、洋泾渡、杨树渡、东沟渡、南路渡等,吴淞江(苏州河)也有不少船渡,如头坝义渡、二摆渡、小沙渡、曹家渡、梵皇渡等。

清代《上海县竹枝词》中曾这样写道 :“浦阔无梁阻旅行, 沿滩渡口有船横 。民捐官设都称义, 普济东西往返程 。”这里提到的“义渡”是黄浦江上曾经长期存在的一种渡河方式,大约起源于明朝,多为民间团体自发集资 、报送官府批准设立渡口。过江者须支付适量的渡资,不足的部分则由官衙和慈善机构补贴。

1890年前后,浦东眺望浦西外滩

可见江边一字排开的人力摆渡小船

图片来源 | harvard yenching library

至清末,所有渡口的渡船,均为木质小船,主要是划子、舢舨,大的可载客三五十人。1910年,浦东塘工善后局率先开办了机动船渡江业务。

浦东塘工善后局所办的轮渡后转由市政当局接办,1935年,上海市轮渡已拥有长渡、对江渡轮12艘,客位5026个,钢质浮码头9座,木质码头3座,航线6条,全年乘客人数12989673人次,全年装运货物475347件,至1937年,上海市属轮渡成为上海渡运业中的主要力量,并形成以市属轮渡为主,商办民渡、济渡为辅的渡运体系。

20世纪20年代的外滩铜人码头

图片来源 |  日本东洋文库(nihu)

“市轮渡4号”的机舱及

特等舱、一、二等舱卫生间

20世纪30年代

上海市轮渡船票价目表及乘客须知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渡运业惨遭损毁,仅有3条航线和民营济渡、手摇渡船载客摆渡,至抗日战争胜利时,仅剩长渡轮2艘,并皆出租商用,对江渡轮只剩下3艘,且引擎均已损坏。

1947年3月,上海成立市轮渡公司。至上海解放前夕,该公司有航线6条,计长渡沪淞线1条,对江渡东东线、其秦线、塘董线、庆定线等4条,车辆渡南陆线1条。渡轮19艘,钢质码头13座,木质码头2座。同期黄浦江、苏州河的商办民渡有38处。

1946年4月,上海市轮渡公司筹备处

从外滩招商局大楼搬迁至

北苏州路河滨大厦底层办公,图为当时的正门

1949年,上海外滩。图中可见

轮渡码头及仍然在运营的人力渡江小艇

图片摄影 | jack birns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渡运业发展迅速,历经数百年的落后交通工具划子、舢舨等开始淘汰,一批新型的渡轮和交通艇投入使用,客运线站和码头等设施得到更新改造。

上海解放后颁发的上海市轮渡公司工商登记证

1958年,由中华造船厂建造的

“市轮渡33号”投入营运

02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上海轮渡业又改造扩建一批轮渡线站,新辟增设新的航线。700客位、1000客位、1400客位的渡轮和33米14车位的车辆渡轮相继研制投产。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上海城市发展逐渐提速,浦江两岸往来的通勤人数持续攀升,“过江难”矛盾日益突出,过江客运量从日均30多万人次增到100多万人次。为缓解过江难矛盾,至1986年9月,市中心已有3条双线客渡航线建成投运,客渡船从500客位到1000客位,发展到1400客位。汽车渡轮从8车位发展到14车位。

1985年上海市轮渡航线图

1000客位渡轮

1400客位渡轮

至20世纪90年代,东起吴淞口,西至米市渡沿江80余公里的黄浦江区域内,设有对江客渡航线22条,汽车渡航线5条,交通艇航线6条。

部分对江客渡简介

塘米线

塘口至米市渡的航线,历史悠久。1877年《娄县志》第四卷载:“松江境内,河道纵横,历来渡口甚多,黄浦有七渡,米市渡是其中一渡。”20世纪30年代,米市渡成为贯通金山、杭州公路的重要渡口。

2008年的米市渡

2008年的塘米线“沪航车24”车辆渡轮

西闵线

据史载,该渡口在明代已经存在,称作黄浦渡,清康熙《上海县志》则称其为横泾渡,渡口为义渡性质。清朝乾隆年间,因在横泾东新设横泾东渡(闵行北横泾口——南横泾口),该渡遂改称横泾西渡。1922年沪闵公路通车后,商旅往来日增。1931年,该航线将车辆渡“济航”号投入使用,实行客、车混装。

20世纪30年代,

在西闵线轮渡线上运营的“济航号”

图片来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2007年1月7日起,为配合闵浦二桥建设,西闵线车辆渡停航。目前,航线配置1000客位客渡渡轮2艘,为闵行至奉贤西渡、南桥等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2010年的西闵线客渡渡轮

周江线

浦东周家渡至浦西江边码头的航线,是黄浦江著名的“八长渡”之一。2006年7月24日起,因配合上海世博会建设,周江线轮渡航线撤销。

2006年前后,拆除中的周家渡轮渡码头

图片摄影 | 陆杰

塘董线

西起黄浦区外马路737号董家渡轮渡站,东至浦东新区塘桥新路1号塘桥轮渡站。航线下方为轨道交通4号线南浦大桥站至塘桥站间的跨黄浦江区间隧道。

1913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地图中

标注的“董家渡”

董家渡渡口为上海、南汇、川沙三县民众出入要道。20世纪20年代,每日渡江乘客已达万人左右。2011年2月1日起,航线投入世博渡轮运营,不设空调,调整为500客位。

20世纪70年代的

塘桥轮渡站

改造前的董家渡轮渡站

售票处

杨复线

西起黄浦区复兴东路1号复兴东路轮渡站,东至浦东新区张杨路1号杨家渡轮渡站。航线与复兴东路隧道走向相基本平行。轮渡始于清代,初称杨家渡,为浦江“八长渡”之一。1927年,杨家渡由手摇摆渡改为轮船拖渡。1956年正式定名为杨复线轮渡。

20世纪80年代

上海交通图中标注的市中心区域部分对江轮渡线

东东线

又称东复线,西起黄浦区复兴东路1号复兴东路轮渡站,东至浦东新区东昌路1号东昌路轮渡站。

20世纪80年代,航行在十六铺水域的东东线轮渡

图片摄影 | 出目里利吕井

2005年的东门路轮渡站及

上海市轮渡公司办公楼

陆延线

又名春北线、陆北线、陆金线、东金线。原为民渡,由浦西北京路外滩码头至浦东春江码头,名春北线。1950年4月16日,航线浦东轮渡站移至隆茂栈,航线更名为陆北线,由上海市轮渡公司运营。1956年3月1日,陆北线浦西码头移至天文台码头(延安东路中山东路口,也称气象信号台)。同年3月3日,浦东码头移至陆家嘴轮渡站,航线更名为陆延线。

1956年建成的延安东路轮渡站

20世纪80年的延安东路轮渡站

画面右侧可见外滩气象信号台

1990年,下班高峰时刻的陆家嘴轮渡口

图片摄影 | 郑宪章

2003年9月19日

东昌路—金陵东路空调轮渡开通

目前,东金线实行全线空调渡轮运营。东金线轮渡为浦西外滩至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最便捷、直接的交通方式。

东嫩线

西起杨浦区嫩江路轮渡站,东至浦东新区东塘路轮渡站。

2006年的嫩江路轮渡站及车客渡轮

03

20世纪80年代,每天早上,尤其是上午7点左右,候渡的乘客就早早排起了长龙。那时,轮渡就是上海的“生命线”。至1993年,上海轮渡的年度最高客运量达3.7亿人次,日平均客运量100多万人次。每天早晚高峰,最繁忙的陆延线一天的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轮渡使用的代币筹码

20世纪80年代

有专人负责在渡口查处逃票摆渡的乘客

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放开发号角吹响,浦江两岸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地。1991年,第一座跨江大桥南浦大桥通车后,又先后建设了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翔殷路隧道等越江设施。一个由桥梁、隧道和轮渡组成的立体化的越江交通新格局形成。

建成通车后的南浦大桥与过江轮渡相映成趣

图片摄影 | 陆杰

1993年,建设中的杨浦大桥。其下是歇宁线轮渡

图片摄影 | 陆杰

2003年前后,正在渡口等待过江的乘客

图片摄影 | 陆杰

声声的汽笛声夹杂着人间百味,

那是属于数代上海人共同且难忘的记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世博水门及轮渡

图片摄影 | 杨焕敏

人们又欣喜地发现,除了交通功能,轮渡还成了许多游客体验上海风情的选择。通过新一轮的统筹规划,今后的轮渡或许可成为既能满足市民通勤需求,又能承载上海历史文脉的城市窗口

来源: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上观号作者:上海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