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的“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全面启动进入倒计时。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在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已经建成世界首个跨尺度、多维度人类表型组测量平台,将尽快启动上海示范人群的“全景”表型测量。据悉,一期项目计划招募1000名长期生活在上海、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开展包含2万个检测指标的自然人群表型测量。
在此基础上,研究院还将在数据、伦理、质量控制等涉及表型精密测量的各个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发和制定标准,并在同一标准下协同全球不同地区开展人群的表型测量与研究,力争早日正式启动“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
表型与基因共同构建起庞杂的“生命健康密码”
世界首个跨尺度多维度人类表型组测量平台坐落于复旦大学张江校区,这里设有人体成像与测量、睡眠与生物电、人体能量代谢舱等多个测量实验室,可检测约2万个表型词条,比如分子蛋白质组、分子代谢组、细胞表型、语音表型等等。
为何要测表型?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院长金力解释说,表型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人体特征,表型与基因共同构建起庞杂的“生命健康密码”。比如,一道不起眼的耳垂折痕,可能与冠心病发病的概率相关,因为它们关联着同一个基因,这样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一外观表型,来判断自己是否易患冠心病。金力表示,人类表型组研究是“后基因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如果这条线被研究透彻,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维度表型之间的关系都能一览无遗,届时,或许人类健康之谜就能被彻底解决。
探索新机制,定位于做“从1到3”的创新
为保证日后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上海专门成立了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作为“科改25条”重点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这里的创新不止在科学层面,更在于体制机制的探索。
“新型研发机构没有标准答案。”在金力看来,如果研究院一味追求尖端、前沿,那就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现有机构没有区别;如果做技术转化,又会与社会上已有的科技中介定位重合。之所以叫新型研发机构,就是瞄准前沿技术和产业之间新的“生态位”。
依托于“人类表型组项目”,研究院定位于做“从1到3”的创新——也就是做那些刚从实验室里出来,连早期风险投资都看不懂、不愿意投的技术转化。事实证明,效果不错。“企业非常认可我们的作用。”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忠说。
“新型研发机构还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金力说,提出问题是走向引领之路的关键。之所以被称作全球大科学计划,就是一个问题被全球科学家所认可,并让各国科学家为之共同努力,人类表型组项目恰好蕴含了大量这样的问题。
人才国际化,为大科学计划储备“发展基因”
尽管成立不到一年,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已招募了一批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其中有创立过三个公司的“连环创业者”,也有从世界500强企业自愿降薪而来的管理骨干。
“科改25条”赋予了新型研发机构更灵活的用人机制。杨忠认为,按照传统研究机构的人才引进政策,必须手握论文等一系列“硬指标”;新型研发机构不以论文论英雄,更看重“为我所用”。受惠于一系列创新机制,一位资深创业者以相当于高校特聘教授的待遇全职加盟研究院。
眼下,研究院正在全力推进人类表型组标准建设。“哪些指标需要测量?数据测量的标准又是什么?”金力说,“仅仅就回答测哪些指标这一问题,我们就组织了26个测量模块共一百多位科学家参与,建立和发展标准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讨论和确认。”
来源:文汇报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