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折扇、一把醒木、边说边演
解放前,青浦地界的娱乐活动不多,除了定期的庙会、香讯,最热闹最常见的就是书场,来这喝杯茶,听个书,是水乡人生活的重要点缀,高潮处如再随众人扯着嗓子喝个彩,那一整天都精神抖擞。因此从清光绪元年(1875年),陈国泉在金泽万安桥堍开设第一家万福楼书场开始,青浦各地的书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30、40年代,很多有影响的书场都建在这个时期,像30年代青浦城的金谷园、同乐,朱家角的长乐、民乐,金泽的吴苑以及40年代青浦的昌乐、花园、娱乐园,朱家角的胜利,练塘的三乐、金泽的得意楼等等。
1947年11月23日《青浦新报》刊登广告在中山公园(曲水园)开设新团月茶社
论起这些书场的名气,就青浦内城外的昌乐、花园、同乐、金谷园等几家而言,设在北门大旅社的昌乐书场,地方最大,座位最多,同乐次之,金谷园比较起来最小,但是历史却以后者为最悠久,金谷园在青浦人眼里如同上海专业的汇泉楼书场,花园则如同上海南京路成都北路上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沧州书场。而在商业繁荣的朱家角镇同时开设的六、七家书场中,民乐书场在江浙沪一带非常有名望,经常有“响档”光临,生意很是兴隆。另外金泽、练塘、白鹤也有多家书场,听客应接不暇,尤其香讯之际,更是场场爆满。
当时书场一般以评弹表演为主,有的还设有钹子书演出。书场多由茶馆、饭馆兼营,每天有日夜两场表演,听众可以买一根书筹,喝茶、听书两相宜。艺人和场方就根据书筹的售出量来拆账,由于青浦地区娱乐活动不多,书场的演出非常受欢迎,艺人们的收入很可观,据说王三档离开青浦的时候,曾购买金环、金镯、金戒子,达三五两之多,而徐三档离青之日,虽说只购衣料等,但也见其携皮箱数只,内中是否满是钞票,外人不得而知了!
响档名家不易得,每值大家来青浦,观众总是翘首企盼,票价也自然水涨船高,以《狸猫换太子》一书著称的顾宏伯日场《三搽神洲》,夜场《三審郭槐》,只冲着评话“泰斗”之名,书筹从一千五百元飞涨到二千五百元,打破青浦书价最高纪录,《珠风报》居然还评论说:“现在乡下少书,日夜破费五千元,也颇值得!”青浦听客的热情可见一斑!
青浦书坛上的艺人们
表演的艺人多来自上海或者苏州光裕社,像徐云志、严雪亭、姚荫梅、侯九霞、钱凤仙、蒋月泉等等。光裕社原称光裕公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著名评弹艺人王周士创建,是评弹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出了一大批评弹名家响档,有“千里书声出光裕”之称。
徐云志
徐云志(1901-1978) 一代弹词宗师、徐调创始人、苏州弹词前辈名家。
徐云志擅唱《三笑》,说书轻松风趣,他创造的新腔“徐调”,甜亮软糯,俗称“糯米腔”。当时与周玉泉、夏荷生并称为“三大单档”。民国二十二年曾到青浦同乐书场献艺,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到花园书场已属复场,《青浦新报》称仍然“生涯鼎盛,而且一般奶奶老太太们,慕名而往聆听者,亦属不少。”第一日开书,听众两百以上,盛极一时。
民国三十七年八月二十日《青浦新报》徐云志表演通告
严雪亭
弹词流派严调创始人评弹皇帝严雪亭 (1913--1983)
系徐云志的传人,昌乐书场、民乐书场等都曾邀请严雪亭前来演唱,其经典剧目《三笑》《杨乃武》,风靡一时,为听客们津津乐道。民国27年,青浦中医陈范吾业余创作弹词《蓬莱烈妇》,由严雪亭弹唱,当时被誉为“名著名唱”“相得益彰”。30年代末,陈范吾为严雪亭加工、丰富《杨乃武》剧本,遂使严雪亭得以挟此书名满江南,盛时曾跑“说书场八所,电台四处,堂会二家”。
姚荫梅
姚荫梅(1906-1997),弹词演员。江苏吴县人
民国35年,“巧嘴”姚荫梅凭借沧州书场的《啼笑因缘》风靡沪上,成为“响挡”。此剧在青浦同乐书场亦十分卖座,为此《青浦新报》上的专栏“听书偶记”分析道:姚荫梅“说噱俱佳,眼风手势,曲尽书中人物个性,各地方言亦惟妙惟肖,且啼笑因缘一书,书中情节和人物,与现时代尚无极远的距离,绝无落难公子中状元的老调,自可博得一般书迷的欢迎了。”
民国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青浦新报》
王三档
王三档来青浦数日,唱书《珍珠塔》,献艺于花园书场,举城轰动,卖座始终不衰。王燕语及其女小莺、小燕,合称三王,技艺颇平稳,两女善弹琵琶,语调圆润婉转,此组合功力虽不及其他“响当”,听客数量却一点都不逊,专栏作家“宋朝人”分析评论说:“王燕语能捉摸听客的心理,故于开书之日,首将二女介绍给听客,一为年稚岁青,二为闺中待字,听客光棍特多,抱某种心理而来尤为显著,于是花园书场客满焉。”似乎也不无道理。
民国三十七年一月二十九日《青浦新报》王三档表演通告
当时演唱的曲目也颇多,《三笑》《文武香球》《玉蜻蜓》《啼笑因缘》《杨乃武与小白菜》《十美图》《顾鼎臣》《张汶祥刺马》等经典都有涉及,大书的激昂潇洒,小书的温雅娇媚,青浦听客是来者不拒,兼收并蓄。
麻辣点评
然而立足一个地区的书坛,被听客接受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书筹多少暂且不论,单单表演之后报纸上的麻辣点评就够艺人们消受了。在新档来临之际,报纸上总是不缺老听客的评论,视角新颖,从演技、唱词到仪态、从响档到一般角,从艺人评到观众,虽多为温和之语,某些篇章亦用词大胆直接,毫不留情。
《珠风》报道:“唱书人一些没有艺术家丰度,当此间人都是'阿木林',一小时多一些的贡献,代价要二千五百元,而且说得又浅薄之至”;《青浦新报》有:“雪兰、雪芳唱虽不差,但尚非西施王嫱,所谓中听不中看者也”;侯九霞男作女声在同乐书场表演《珍珠塔》,“宋朝人”评论:“朋友拉我到同乐听书,在下为汗毛少站岗起见,敬谢心领,依旧在花园饭店孵起豆芽来。”
书场百态
俗话说大书听股劲,小书一段情,醒木一响,故事麻溜开讲,伴着茶坊中滋滋的热水声,青浦听客一天最悠闲的时刻开始了。但是作为青浦地区为数不多的娱乐场所,书场却也是鱼龙混杂,有细细品味的老听客,也有张大嘴痴痴的色鬼,怪叫、赌博也不稀奇,甚至还多次上演全武行,有人还作诗《戏赋十一月二日夜书场所见》讽刺这种现象:
弹词未竟起锋芒,惹得全场错愕望!
猎艳游蜂谈色鬼,争风浪蝶夜郎王。
青年丧气无精彩,白话当心吃耳光。
只为想听三不孝,虚惊滋味却先尝!
其中影响最恶劣的就是金谷园事件,《青浦新报》记载民国36年10月18日,青浦金谷园书场邀请王耕香父女登台献艺,表演《玉蜻蜓》等剧目,卖座之盛,可谓空前,但秩序混乱,听客点唱曲目后由于座位问题大打出手,发生互殴,书场的损失很是严重,相关人员都被拘留。
《青浦新报》记载民国36年10月18日,青浦金谷园事件
除了听书,在青浦地区还有丰富的戏曲活动,当时越剧、申曲、平剧等等都很受民众的喜爱,尤其是申曲,即花鼓戏,虽政府以“所唱词句粗俚不堪”屡屡禁止,被归到“不正当娱乐“范围之内,但民众仍趋之若鹜,可见其自有贴近民众生活的优势。
资料:青浦档案
责编:立方
上观号作者:绿色青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