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医院那些讲法语的医生

行医治病,教书育人是瑞金医院百年发展的两条主要脉络,法语医学教育更是源于医院创设之初,并贯穿医院发展的全程,为瑞金医院的临床教学增添了特色和亮点。

至今在瑞金医院几乎每个科室,你都能找到熟练运用法语的医生,他们甚至在查房时彼此用法语交流,保留着法系医学严谨而优雅的传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法语班是中法交流的重点合作项目之一,也是交大医学院和法国医学院校之间历史悠久的高水平合作项目,而交大医学院法语班的临床教学全部都在瑞金临床医学院完成,所有临床课程及实习带教均由瑞金医院具备法语教学能力的医生完成。瑞金医院的法语医学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社会声誉。

广慈初创 医学授课全法语

瑞金医院前身是创建于1907年的广慈医院,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法文名称是“圣玛利亚医院”(法语:hôpital sainte marie;英语:st. marie hospital)。广慈医院的创始人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姚宗李(próspero parís,1846—1931)来自法国,8位修女大半来自法国,还有两位法国医生,一位是佛莱松(fresson),一位是李固(ricou)。佛来松在广慈医院担任外科医生,他1926年回国以后由dr.santelli接替。法国医生和护士带来的临床医疗技术当属当时世界一流,也带来了法国医学教育的方式和理念,医学教育融入临床工作中,重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广慈医院的创始人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姚宗李。当时法租界当局为纪念他的成就,将区内一条道路命名为姚主教路(route mgr.prosper paris  现今 天平路)

中央大楼正立面(广慈医院最早的四栋建筑之一。注:图中changhai为法语“上海”的拼写)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广慈医院花园及圣心亭(来源:william h. hannon library,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1912年,广慈医院东面隔着马斯南路(rue massenet,今思南路)、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开办的震旦学院开设医学先修科(后为医学院),广慈医院成为震旦大学医科(医学院)的教学基地。震旦大学聘请广慈医院法籍医生李固和佛来松担任临床指导教师,每周一、二、六学生前来做临床实习。1913年,有两名学生肄业于自然理化科,继又在广慈医院临床实习4年,于1917年毕业,成为震旦医科首届毕业生。1914年,震旦大学正式成立医科,学制4年,皆用法语授课,广慈医院为其教学医院。

1921年,法国政府捐给医院的第一台x光机

1916年,在天津任教的薛佩礼医师(dr.sibiril)来到震旦学院,并兼任广慈医院内科教授、主任,此时,震旦医科学制改为6年。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皆参照法国医学专业,所用教材为法国医学院教材,讲授用法语。前两年专习博物,课程包括法文、哲学、化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心理学、组织学通论。后4年学医科,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共40余门。当时学生人数不多,1920年前每届新生数在2~10名,1920年后每届有10多名,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达到30名以上,但因淘汰率高,各届毕业生数几乎没有超过10名的。

1932年,震旦大学改医科为医学院,院长由法国驻华使馆医师贝熙业兼任。1938年,富莱梅传教士(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博士)继任院长。常务校董才尔孟传教士不惜重金从法国招聘有真才实学的教授们来校任教,同时吸收从法国名牌大学留学回来的中国医师任教。20世纪30年代后期师资主要从本校医科毕业生中选拔,担任临床学科的教授基本上都兼任广慈医院科主任。到1932年医院创办25周年时,广慈医院已发展成一所拥有500张床位,分设内、外、产科及电疗、眼科和皮肤科的综合性医院。

1932年广慈医院医生合影(后排:左一 孙忍德、左二 沈永康、右一 罗忠,这是当时仅有的三位中国医生)

1935年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证书

当时医院12位专职医师中,有9人是法国医学博士,3人为震旦大学毕业的中国医师,而震旦大学,也是法国天主教神父马相伯受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奖学基金的资助后创办的。震旦医学教育注重临床实践的特色,直接吸收了以“医院医学”为特征的“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长处,学生从第三学年起,每天上午去医院实习诊断学及小手术。第四学年每日上午在广慈医院各个病区及门诊见习,并临床授课。第六学年临床实习。这种扎根于医院、注重临床教学传统的法国医学教育体制,逐渐移植并融入医学生到医师的塑造过程中。1947年,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不少医学生先后留校任教或在广慈医院任医师,在中国约40所医院中成为主要力量,其中大部分日后都成了主要临床科室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39年参加临床实习的老师和学生在新圣味增爵楼(1933年建,现为瑞金医院2、3号楼)合影

1951年9月24日,广慈医院为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征用。图为当时医院的正门

1952年,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教学用语用汉语代替了法语,医学法语教育一度中断。但是震旦大学医学院在其数十年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精英,董德长、王振义、龚兰生、唐振铎、陈家伦、金正均、史济湘、张锡泽、杨士达、聂传贤、陈敏章、张圣道、萧树东、丁文祥等,在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都能熟练使用法语进行医学教育。1963年,卫生部批准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广慈医院为临床教学基地开设医学法语班,主要目的为培养援非医疗队,“文化大革命”时中法医学再度中断。1975年4月,由于援外任务的需要,医学院又试办法语培训班,此后又中断。

改革开放 从法国带回先进技术

1979年4月,法中医学会代表团在中华医学会总会和上海分会代表陪同下来上海第二医学院访问,团长勒杰尔教授是法中医学研究委员会主席、巴黎第五大学副校长,他提出巴黎第五大学愿与上海第二医学院结成姐妹学校。1980年4月初,首届中法医学日活动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两国有关部长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兰锡纯院长等组成荣誉委员会,邓小平副总理和法国巴尔总理为荣誉委员会主席,瑞金医院邝安堃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0多名教授担任委员,与15名法方专家教授共同组织32场学术报告,国内医务界2200人次参加听讲,其陪同翻译基本上全部由二医以及瑞金医院的专家承担,该活动在双方的全力协调和努力下取得良好效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医院领导与老专家们合影

经卫生部批准,1980年4月上海第二医学院恢复了“医学法语班”,第一期招收30名学生,著名的微创外科专家郑民华医生就是首批医学法语班的学生。邝安堃、傅培彬、王振义等老一辈医学家亲自法语授课,并自编法语教材,比如《医学解剖》(anatomie médicale)就是当时恢复“医学法语班”后的教材之一,它没有编者姓名,所有内容都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而法语字母上特有的注音符均是由钢笔再添加上去的。1980、1981、1985、1987、1989、1991、1993、1995年和1997年招收了9届医学法语班225名学生,他们先要学习一年的法语语言课程,然后进入专业法语学习阶段,所有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均在瑞金医院进行,瑞金医院各学科也都有法语教师进行带教。自1998年起,法语班每年招生。

1980年,恢复法语班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1980年5月,在上海市外办的支持下,以瑞金医院邝安堃、傅培彬教授为正副团长的四人代表团访法,受到巴黎第五大学和巴黎市长希拉克的热情接见,法国医学科学院还请邝安堃教授作了一次学术报告。此后,邝安堃和傅培彬的学生董德长、王振义、龚兰生、唐振铎、陈家伦、金正均等也陆续开展了与法国的医学交流。1980—1989年,中法医学日活动轮流在中国和法国举行,共举办10届,先后有教授16人次赴法国参加活动。瑞金医院邝安堃、傅培彬、董德长、王振义、龚兰生、唐振铎等教授们在法国巴黎的演讲轰动一时,他们流利的法语得到法国同事和中国大使馆官员们的高度赞赏。

最早将腹腔镜微创技术引入中国并向全国推广的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1980年考入法语班,是第一届赴法留学的法语班毕业生,郑民华至今还会哼唱法国民谣。“入学第一年,我们看了好多原著,比如《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金银岛》,周末就结伴去山东路上淘法文书。”在郑民华看来,“法语班”引入的人文素养对至今的医学教育依然有现实意义。在得到赴法留学的机会时,郑民华对法国的了解只限于文学作品。在鲜有出国机会的时代,留学生们抵达法国后受到的震撼是很大的。

郑民华回忆,20世纪80年代,中国感染性疾病还很多,医院里设备落后,检查靠a超,很多征象看不清,胆囊炎还是要靠经验丰富的医生用手触摸探查。当时,法国医学已经进入肿瘤医学时代,仪器设备也比国内先进好几代,有太多的技术和知识等着第一批留法学生学习,然而,最初几个月的艰苦程度超过了郑民华的想象。中国医学留学生对于法国方的医院来说,就是外籍住院医生,与当地医生一样必须完成住院医生的工作。郑民华每天一早进医院,晚上才能回宿舍,自己的时间还需要用来学习,就这样过了半年“不见天日”的艰苦生活。“6个月后,正值法国的春天,工作上也能适应,困苦的阶段才终于结束。”

1987年,世界上第一例微创外科手术在法国进行,正在法国求学的郑民华,师从斯特拉斯堡医院外科 meyer 教授,在第一时间学习到了腹腔镜手术技术。当时,导师从众多学生中挑中了郑民华,理由是“你是中国人,会用筷子,有一双灵巧的手”。这位中国学生不负老师的期望,掌握了腹腔镜技术,并在1988年成为第一个为病人做腹腔镜手术的中国医生。1991年,郑民华接受瑞金医院领导邀请回到医院,也将腹腔镜技术带回中国。当年12月,郑民华与另一位留学归国医生蒋渝一起,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我国华东地区开展的首例微创手术。从此,由郑民华教授带领的团队如同腹腔镜技术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各地最早的一批微创外科医生,为中国外科的微创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肾脏科主任何慈江是首届法语班学生,“除了学习法语,法国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更大。因为我们不止学法语,也有法国文学课,要读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作品”。何慈江说,在翻译家、法语教授顾梅圣的课堂上,法国文化的种子在他们这群青年的心中生了根。原来,顾梅圣等名家上课不仅教授法语,还讲授法国的文化、思想、饮食。所以瑞金“法语班”还走出青雯这样的另类医生,如今的她是法语翻译家,主持不少重要文献的翻译。

1981级法语班学生鲁勤如今是法国巴黎公立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医生,她说,“我们全班才32个人,90%的课是用法语上的,由龚兰生、董德长、唐振铎等大家汇集中法最新医学进展,量身定做教材”。同班同学吴颖如今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公立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在法语区魁北克省已生活近20年,是当地唯一的中国医生。他认为,“法语班”给当年的他们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除了临床医学院的教育外,瑞金医院各个学科也经常派送医生赴法学习。

20世纪70年代的瑞金医院大门

1980年建立肾脏专业时,仅有3位医生,没有专科设施。董德长教授首先抓的是人才培养,与法国联系人员培训,先后派出18名各级医师配套培养,回国后为国内肾脏病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瑞金医院肾脏科学科带头人陈楠就是其中一位,1983年12月至1990年2月间分别在法国巴黎第五、第六大学附属tenon医院肾脏科(师从前国际肾脏协会主席richet教授)和necker医院肾脏科(师从前终生国际肾脏协会主席humburger教授)进行临床和实验室工作学习。在法6年期间获巴黎五大肾脏专科医生、巴黎六大外籍主治医生和法兰西学院外籍住院医生等学位。

从单向学习到合作共享

早期赴法留学的医学生,如海绵一般吸收法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理念带入中国,奠定了瑞金医院乃至上海和中国医疗界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基础,也让瑞金医院的医学整体水平站在了比较高的起点上。

20世纪90年代起,医学院同法国的合作迅速发展,与法国13所大学签订了双边交流协议。1994年法国总理巴拉迪尔、1997年希拉克总统夫人 chirac bernadette 先后访问瑞金医院,凸显了中法医学合作项目在中法合作交流中的重要地位。1997年瑞金医院临床医学法语班中法合作项目正式纳入中法两国政府文化教育合作框架。2000年10月作为两国元首项目执行。

1994年,时任法国总理巴拉迪尔率大型法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瑞金医院

1997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访问瑞金医院

2005年,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科技领事michel bauderon教授在中国医学法语教学研讨会对此作了高度评价,特别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法语班教学开办多年,已经成为一项示范性合作项目。”此后,里昂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巴黎笛卡儿大学等10多所法国高校与学校陆续签署合作交流协议,根据需求,定期派遣基础和临床专业教师来瑞金医院任教,增强了法文师资力量。同时开展学生互换项目,199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临床医学七年制法语班学生,每年30名。法语班在办学实践中,培养方案不断得到修正,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创新中发展,课程设置日趋科学化和系统化,教材体系也日益得到丰富和完善。

在临床医学法语班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设计之初,就确定了“长期一贯、本硕连读、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教学原则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培养适应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医德高尚、基础宽厚、医技扎实、法语熟练,富有创新意识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1999年起,在6年级(93级、95级、97级)法语班中挑选18名学生为本硕连读,经法方考核,获得赴法学习一年的资格,身份为法国外籍住院医师(ffi)。2001年,法语班打破传统医学教学通识课程—医学基础—医学专业的三段式教学方式,开展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改革,从课程内涵出发,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教学的有机结合。2005年,瑞金临床医学院成立医学法语教研室,编写系列医学法语教材项目,与医学院法语培训中心合作进行法语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开展数字化教学工作,并与法国里昂大学合作,在瑞金医院设置里昂大学教学资源互动共享服务器spiral。通过访问该服务器,法语班学生可以接受与法国医学院学生完全相同的医学教学课程和课件,能远程视频音频听课,在线互动答题讲解,浏览相关教学网站,极大地补充和丰富了医学法语的教学内容。

法国教授为法文班学生讲授临床课

瑞金医院自编的多种法文班教材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法语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即“一贯制、二结合、三措施、四段式、五优化”。“一贯制”是指本硕/博融通、统筹规划;“二结合”是指医科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三措施”是指医学院与临床二级管理措施,强化法语和技能措施,选拔分流措施,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四段式”是指法语学习阶段、医学学习阶段、临床轮转阶段和赴法实习阶段分别配备指导老师,进行全程、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指导;“五优化”是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执教师资、教学管理等五方面进行优化,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该方案将专业知识教育、临床技能训练、科学实验研究、人文社科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相结合,贯穿教育全过程。

1999年至2010年底,已有245名临床医学法语班学生被派往法国学习。经过30年的努力,上海医疗技术水平与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越来越小,某些领域甚至超过国际同行。因此,瑞金医院的中法合作从单向地学习法国,逐步转变到如今的合作共享,不仅要将中国医学生送出去,还提供机会让法国医学生到上海来学习。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中法医学教育项目法国国家级协调员、教授guy vincendon介绍,5年来,法国各医院每年公派25至30名医学生至瑞金医院参与暑期短期培训,其实习效力等同于在法国国内。除了医学生的互换,法国住院医生也出现在瑞金医院的病房中。

2015年10月20日,瑞金医院与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将选派部分住院医生到瑞金医院规范化培训基地接受培训,瑞金医院成为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在中国的首个海外培训基地。由于瑞金医院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吸引了很多法国学者到上海任教,承担法语班医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

瑞金医院法语教研室主任刘志宏介绍,法语班医学生在瑞金医院临床实习期间,由法国教师讲授专业课,这样的做法在国内教学医院中不多见。“过去基本上由法国老师自己决定怎样授课,后来我们要求法国老师按照中国医学教育的框架重新设计课程,讲什么内容、讲多少学时、用什么教材,我们会充分地沟通。我们的外教课程绝不是形式,而是让学生以法语为工具掌握医学知识,学习法国医学文化。”经过如此“魔鬼式”的学习,法语班医学生打下了赴法留学的坚实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瑞金医院一批法语老教授编纂了第一版《法汉医学大词典》。2011年瑞金医院再次担当起“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立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汉法医学大辞典》的修订编纂工作,由郑民华担任主编,王振义先生担任名誉主编,全院100多名医生被动员起来,其中包括瑞金医院法文教授、历届法语班毕业生以及医学院在读学生,从收词条开始,初译、复核、校对、做索引……收词条时要结合20世纪的第一版,但没电子版,只能撕下来一页一页扫描;复核时有问题的标不同颜色,标到最后都找不到更多颜色来对应了。相比于第一版词典的12万条词,此次重修后扩展到24万,其中包括大量颇具特色的中医词汇,比如“气海”“五行相克”“任脉”等,30年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新词、新释义都做了补充,词典编纂工作历时5年,终于在2015年11月出版发行。

《汉法医学大词典》第2版

在王振义院士看来,法国人之所以在医学上取得大量前沿成就,与它非凡的艺术、音乐、哲学传统密不可分。“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教学理念、疾病分析与医学思维方式。”因此,创办法语医学教育的意义并不完全为了学术,更在于多元文化交流、医学和人文的衔接。医学法语教育伴随着瑞金医院百十年发展,成为瑞金医院最重要的办学特色,也成为瑞金医院文化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瑞金医院医学法语教育通过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学位体系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为目标,临床与科研、医学与人文、知识与能力、求真与道德、创新与传承、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全面融通发展,正朝着“建成一流的国际化合作办学平台,一流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一流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一流的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宏大目标而不断努力前行。

图文 / 方志上海

编辑 / 黄骞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疫情防控,每日大转盘活动暂停

上观号作者:阿拉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