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上海的自来水从哪里来?

人类作为地球的居民,时时刻刻都在消耗自然资源。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喝的水......都取之于自然。

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接到干净的自来水时,有没有想过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下游,是一座依水而建、凭水而兴的城市。吴淞江、黄浦江开启了上海的城市繁华,东海铸就了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上海的发展需要优质淡水,而上海的寻水之路也从未停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上海“寻水”的故事。

近代沧桑——上海自来水的起源

100多年来,上海经历了从分散取水到集中取水再到现在两江并举的水库取水格局。

19世纪80年代之前,上海居民饮用水一般由挑水夫从黄浦江、苏州河及其支流河道取水,小部分饮用井水。随着上海开埠,上海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河道污染日益严重,租界的居民迫切需要干净的饮用水。1879年10月,在沪英国商人筹组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建造了杨树浦水厂。

杨树浦水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水厂,平均日供水量2200 m3。1883年8月1日,清政府李鸿章总督亲手开启了杨树浦水厂的黄浦江进水闸门,部分上海市民开始用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

20世纪后,法商自来水厂、华商闸北水厂和内地自来水厂相继建成通水。这一阶段上海自来水主要采用水厂就近取水的方式,取自黄浦江下游。

杨树浦水厂鸟瞰图

两江取水——集中供水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由于黄浦江下游污染,上海开始实施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由分散取水逐渐改为集中取水,上海南部地区开始用上了水质更好的黄浦江上游水,那么北部地区(宝山)呢?

于是,上海着手开发第二水源——从长江取水。为了解决长江口咸潮入侵时候居民不得不喝咸水的问题,90年代上海建设了陈行水库,与黄浦江一同形成了两江取水的格局。

随着上海居民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黄浦江上游取水量已经达到年径流量的30%,黄浦江不堪重负。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合格原水的缺口将达到600万m3/d。同时,居民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那么,水质更好、水量更丰沛的新水源地在哪里呢

世纪工程——上海腾飞的翅膀

位于入海口的长兴岛是环境优美、水清土沃的生态之地,而位于长兴岛西北侧的青草沙拥有大量优质的淡水资源。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攻关和反复论证,上海决定从长江江心取水,顺势而为将青草沙建设成为上海的水源地。

二十年磨一剑,2011年6月,青草沙水源地正式通水,标志着上海的主要水源由黄浦江变成长江,承担上海市70%用水需求的长江好水,源源不断流向上海这片发展的热土。

青草沙水库地图

青草沙水源地外形酷似“中华鲟”,设计库容5.27亿m3,供水规模达731万m3/ d,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江心水源水库。水库蓄满水时,可在不取水的情况下保障全上海连续68天的原水供应。

青草沙航拍图

青草沙水源地建成后,上海为了解决崇明岛居民和西南五区居民的优质供水问题,又相继在崇明岛和黄浦江上游建设了东风西沙水库和金泽水库。

至此,上海水源地“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水库型水源地格局初步形成,原水供水总规模达到1312.5万 m3/d。四大水源地经由泵站向水厂输送优质原水,最终经水厂处理后输送到千家万户。上海的百年寻水之路,为上海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上海四大水源地分布图

上海市四大水源地供水区域及各受水厂分布图

居安思危——上海是否停止了寻水的脚步?

上海的寻水之路从未停止。

长江、太湖为上海带来了超过1万亿m3的过境水量,是本地水资源量的300倍以上,从水量上说,上海并不缺水。

但是,上海位于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下游,依赖过境水,意味着受上游污染的影响,上海的原水水质相对较差,属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还是缺水的,缺优质的原水。

未雨绸缪——开源节流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提议能否通过海水淡化技术来解决上海水资源的“开源”问题。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海濒临东海,拥有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虽然海水淡化可能会面临处理成本较高、能耗较大等一系列实际生产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加上必要的预处理手段,海水淡化完全有可能成为上海淡水资源的来源之一。

此外,上海的寻水视野还可以更为广阔,为了服务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未来的经济、产业和人口发展,位于崇明岛南侧的扁担沙、位于长江口外南北槽之间的九段沙湿地,都是上海开辟全新水源地的理想选址。放眼长三角一体化的宏伟蓝图,发源于新安江的钱塘江或许也可以成为上海水资源的良好补充……

另一方面,上海应该聚焦和坚持“节水优先”的理念,通过节约用水,为上海更好的城市未来赢取空间,同时爱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保护我们可贵的水资源,坚守上海持续高水平发展的生命线。

上海城市故事的发展掌握在我们每个市民的手中。

本文作者:南方水中心主任顾玉亮,《净水技术》杂志社朱琼宇、阮辰旼

部分材料来自:净水技术微信订阅号、科普服务号“水悟堂”

来源: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观号作者:上海水务海洋